2004年10月2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考古直播”是一种浮躁症
周士君

  10月22日至24日,央视连续对发掘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的全过程进行了为期6个小时的现场直播,敦煌北区的248个洞窟在直播镜头中也徐徐揭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而这次直播的规模仅次于香港回归、长江截流,仅央视就出动了100多人。参与本次《敦煌再发现》直播工作的摄制组成员,也是曾经直播神舟五号上天的原班人马(《半岛都市报》10月24日)。
  中国敦煌研究院对尚未开放的敦煌北区展开全面的整理工作是这次直播的大背景,北区考古将使敦煌“新添”248个洞窟,从而使莫高窟的总洞窟编号增加到735个。而央视通过现场直播这一考古过程,首次以电视手段展示了敦煌鲜为人知的一面。但这样的“考古直播”除满足了一些观众的好奇心理外,无论是从播出时效上讲,还是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考虑,都不仅显得没有太大的必要,而且还充满许多人为炒作的成分,对于参与直播的央视来说,也分明是浮躁多于理性。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块瑰宝,更乃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直播队伍的介入,只会给正在进行的考古活动添乱,更是在为文物保护帮倒忙。据悉,出于对文物进行保护的考虑,央视这次现场直播用来照明的灯光是去除了紫外线的,据说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但直播中文物如此接受强光的照射,却毕竟不如不照射。因为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现存文物中最“脆弱”、最需精心加以保护的文物了。对于这些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而言,在保护措施上恐怕也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而在如此大规模的直播活动中,只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遗憾和损失。
  再者,从播出的时效性上考虑,央视对这次敦煌考古进行的现场直播,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直播活动除了其自身仅有的一些煽情因素外,其要播出的内容,根本不具备那些突发新闻应有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为了妥善起见,其播出的内容用录播形式不仅不会影响其应有的新闻价值,相反播出的质量和效果反而会更有保证。而参与敦煌考古的那些专家在没有直播镜头追踪和干扰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更可以从从容容地投入到考古工作中去,而在现场直播节目主持人的“纠缠”之下,其考古工作就难免多多少少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
  因此,如此对敦煌考古现场进行直播的行为,实际上是央视为提高自身收视率而进行的一种煽情或炒作,更是一种浪费直播资源的浮躁行为。